搜尋
Close this search box.

Taiwan Conference on Religion and Peace

捐款戶名:中華民國宗教與和平協進會
郵政劃撥帳號:18438949

惡水上的大橋 —馬天賜神父與台灣宗教交談的發展

我是一名佛教徒,但是我有許多天主教的好朋友,尤其是天主教馬天賜神父,他是 一名法國神父,在台服務超過五十年,最為人所熟知與懷念的是他開啓了許多團體和個 人在宗教交談與合作領域的契機。

馬天賜神父(1927~2010)法國人,耶穌會神父,1959 年來台服務,主要在耕莘文 教院負責「宗教交談」的工作。

馬神父在十八歲那年進入耶穌會,做了第一次三十天的神操。耶穌會希望培養他成 為一名科學家,以後到天津教理化等學科。升為神父之後,訓練完成的最後一年,因大 陸局勢動盪,無法前往,於是被派到菲律賓馬尼拉的一所醫院實習。

馬神父說:「我是個有福的人,被派到醫院作輔導神父,幾乎每天陪伴一個臨終病 人死亡。幫助他到最後一分鐘,體驗人在離開這個世界時,應該要有怎麼的態度,這是 不能不學習的課題。我和一位菲律賓神父住同一個房間,他跟醫院的人說如果夜裡有事 就去找馬神父。他自己白天已經太忙了。結果每天晚上都有人來找我,也有很健康的人。 我就陪他,為他祈禱,希望病人離開世界的時候能得到永恆的幸福。有人說他不願意成 為天主教教友,他說這不是他的信仰。我尊重他,給他祝福就好了。彼此尊重是宗教的 基本態度。我有一次很深刻的經驗,有一個病人開刀失敗,我便到開刀房去為他祈禱, 他不是天主教教友,已經不能講話,沒有希望了。呵,那個病人對我笑,一小時後他離開人間。醫生這才發現有宗教信仰的人在醫院可以做的事,他們告訴我說:『我們需要 你』。我相信無論哪一個宗教的人都應該要有這樣的能力,假如我們真的相信宗教教給 我們的道理,每個人都要重視自己的信仰。」

結束了十五年完整的神父訓練,馬神父被派到台灣。當時正值八二三砲戰,台灣和 大陸的局勢非常緊張。馬神父在基隆上岸,隨即被接到新竹尖石的華語學院,學習中文, 慢慢適應台灣的環境。經過二十年的等待,馬神父終於來到中國人的土地。

他一直認為要在當地傳教,一定要融入當地的生活。而教堂的正對面有一間小廟, 他便主動登門拜訪。他很客氣地自我介紹他是對面教堂的神父,希望多認識台灣民間信 仰。廟方也很熱情地接待他,並為他解釋每個儀式的內在涵意。馬神父覺得獲益匪淺, 再三言謝。離開前,廟裡的人告訴他,他是第一個從對面教堂來廟裡參觀的人。

交談的精神是服務更是友誼

不久後,馬神父被派遣到東海大學擔任輔導老師。馬神父說:「在台中時,我每天 都和教友談,如何以一個天主教教徒的身分堅守我們的本分,並且去認識其他的宗教。 當時『宗教交談』是個很新的道理,不容易被接受,許多教友會向其他神父抱怨我們為 什麼要聽這個年輕神父的觀念。」其實一九六○年代的台灣曾爆發基督宗教與佛教的論 戰,牧師與和尚辯道,雙方互相攻擊,關係非常緊張。

一九六二年十月十一日,天主教會在羅馬召開第二屆大公會議,一九六四年八月六 日保祿六世發表一道重要的通籲《祂的教會》(Ecclesiam Suam),通籲中關於「宗教交 談」的言論,教宗提到「講話之前必須傾聽,不只是傾聽人的聲音,更要傾聽心的聲音…… 交談的精神是服務,更是友誼。」這句話深深影響了馬神父,也是他第一次清楚地意識 到宗教交談的迫切需要,並感受到宗教交談的召喚。三個月後,教宗到印度孟買與各宗 教代表交談,九個月後,一九六五年十月二十八日梵二大公會議,公布了《在我們的時 代》宣言(Nostra Aetate),這是天主教第一次向其他宗教打開友善的交談大門。一個劃 時代的新觀念「你不信教也可以得救」正式出現在人類的歷史。一九六六年,毛澤東在 中國大陸也掀起一波「文化大革命」改革浪潮。那一年我出生,證嚴法師在花蓮創辦慈 濟功德會,而馬神父則在同年因重病被迫離開台灣。

馬神父回憶說:「知道我大概快死了,會長打電報給我的家人說要送我回法國。離 開台灣之前,他找人幫我訂作了一套西裝,免得父母親看到我這麼憔悴會太傷心。我們 神父都很窮,只有西裝的前面這一片用比較好的布,後片就用舊布縫製。褲子穿舊的, 反正躺在棺材裡也看不到下半身。會長和許多同學都到機場來送我,我坐在輪椅上與跟 他們一一擁抱告別,我們都哭了,我想這應該是這輩子的最後一面了。」

「飛機飛在高空,這應該是最接近天堂的地方吧。我請空姐給我一杯葡萄酒,這該 是最後一杯了,我很興奮、很愉快,我高舉酒杯向天主禱告,把這杯酒當作耶穌為世人 贖罪所流的血,我感謝天主,感謝祂讓我認識這麼多好朋友,我為他們的平安祈禱。我 一飲而盡。當飛機抵達戴高樂機場,機艙門打開,我沒有坐輪椅,自己走下飛機。我看 到我的家人都來機場接我,一旁還有一輛救護車。爸媽看到我時一臉驚訝,爸爸問我怎麼了?看起來不像是他們說的那個生病的人呀!救護車直接送我到距離兩百多公里遠 的巴黎醫院檢查,我又拍了一次 X 光片。隔天,醫生告訴我,他沒有看過這麼健康的肺, 我的前途很光明呀。我自己真的搞不懂為什麼。」從癌症末期到健康無虞,馬神父就這樣奇蹟似地康復了!這代表著什麼意義?為什麼有這樣的安排?

 

走入民間的宗教交談

一九六八年,馬神父重回台灣,來到台北的天主教輔仁大學服務。當時的台灣仍在 戒嚴時期,社會保守封閉。對於剛經歷過法國和日本學生運動洗禮的馬神父,內心的衝 擊可想而知。他很好奇當時的輔大校長于斌主教為什麼會找他來台灣?或許是因為馬神 父有與不同宗教交談的經驗吧。第一年馬神父擔任學校校牧,第二年擔任宗教輔導室主 任,一個全新的職缺。馬神父的辦公室掛著一幅很大的佛陀畫像,甚至比十字架還要大, 很多天主教同學不能接受。馬神父告訴他們:「世界不能只是天主教,要開放。」這是 他一貫的態度。後來他受邀擔任佛教社團「大千佛學社」的輔導老師,也開始和伊斯蘭 教與基督教徒有交往。學生都管馬神父的辦公室叫做「馬槽」,裡面住著老馬,老馬會 說很不一樣的道理。馬槽成為不同宗教的共同聚會所,大門永遠開著,門口放著一本留 言簿,可以讓學生寫寫東西,於是這本子裡出現了各種不同宗教的活動、想法和心情, 每個到馬槽的人都會去翻翻看有哪些留言,有時也會針對留言作出回應。留言簿裡開始 出現「文字化」的宗教交談。

馬神父異於傳統的行徑,在保守派人士看來簡直是離經叛道,連神父同事都受不了, 有人向校方要求開除這位不像神父的神父。有一天,幾名穿戴黑衣黑帽的男子大剌剌地 走進校園,直闖馬槽。馬神父不在。黑衣人便問學生,學生說馬神父在教室上課。黑衣 人轉身就走。學生急忙跑去通知校長。當于斌主教趕到教室時,前後門各站著一位黑衣 人,另外兩名黑衣人圍著坐在椅子上的馬神父,像是在拷問。原來這個人正是情治人員。

馬神父回憶說:「他們問我很多問題,我開始緊張,不知如何應付。他們打算把我 驅逐出境,確實有許多外國神父因此被趕走。但是校長很有經驗,他把我叫到房間,問 我做了什麼。于主教確定我沒有做壞事,馬上打電話給教育部長說馬神父沒有問題,我 們需要他,這才沒事。後來于主教向教育部推薦我為好人好事代表,那年的推薦名單裡只有我一個好人,其他的都是好事。好人比較少,所以我變成他們需要的人。事後我經 常被邀請到電視台接受訪問。」

經過這個事件,馬神父決定搬出學校的耶穌會宿舍,住到輔大後面簡陋的學生宿舍 「輔大新村」,他和一名室友合住在三坪左右的房間,沒有廁所,門也沒辦法關。第一 天晚上馬神父才剛躺上床就被人搖醒,有同學心情不好要找神父說話,馬神父很有耐心 地陪伴。他很高興在教堂之外的地方也能為人告解。慢慢地,來找馬神父的人越來越多, 一傳十、十傳百,同學們都知道可以到輔大新村找「村長」告解。後來,住在宿舍裡的 天主教教友希望有彌撒,於是馬神父便開始在廚房舉行每日彌撒。這對馬神父而言是更 貼近民間社會的新經驗。

 

參與社會救助的宗教交流

五十五歲那年,馬神父參加天主教大專同學會所成立一個服務性社團,不只是天主 教的社團,而是可以讓所有輔大學生參加的團體,這就是後來的「醒新社」,以喚醒人 靈、革新生活、弘揚聖道、服務人群為宗旨。同時成立的團體還有政治大學的愛愛社、 台灣大學的光啟社。同學們因著天主的愛,願意到最貧困、最需要幫忙的地方去服務。

馬神父說:「台灣當時是很苦的,在萬華有一個乞丐寮『愛愛寮』,是台北附近最可 憐的地方,由一位日本老太太帶著三個女兒在幫忙,還有一些法國年輕人來服務。警察 把很多窮人都帶到那裡,每天都有救護車來來去去,幾乎每天都有人死亡。死人的遺體 沒有地方放,倉庫就變成停屍間。我很佩服日本人的愛心,慈悲是不可思議的。我帶著 輔大的學生來幫老人洗澡,但是沒有水,我們就想辦法用溼布擦,剛開始連我自己都有 點怕,後來知道非做不可。我幾乎每天都到愛愛寮去,因為公車要等很久,所以我用三 百塊錢買了一輛腳踏車,要騎一個鐘頭。我在那邊服務,這些人都變成我的好朋友。」

「後來谷寒松神父在樂生療養院幫忙痲瘋病人,很多學生不敢靠近,家長也都很擔 心。我們花了不少時間向家長解釋這病不會傳染,我用我的手放在他們生病的地方也沒 有生病,這是有意義的工作。我每個星期到那裡做彌撒。有一次我在做彌撒時,突然有 人跑進來說馬神父你的好朋友剛剛過世了。這個人有痲瘋病、皮膚病、精神病,很可憐, 但大家知道我是他的好朋友。我永遠不會忘記。彌撒結束後,我趕過去。他死的時候樣 子很可怕,大家都不敢看他,所以用布把他蓋起來。醫生還沒有來,我把他身上的布拿 掉,我也不怕用我的手,按摩他的身體、他的手腿,慢慢把他的四肢擺正,把頭放好在 枕頭上。在床上的他很美,他的身體好像會發光,教友慢慢靠過來,一起為他祈禱。我 們都很感動,有人也因此而流淚。」

「還有一個痲瘋病人他沒有手,只剩下一隻腿,他剛從開刀房截肢出來,這裡設備 不好又沒有冷氣,許多蒼蠅停在他身上,他很痛苦,吵著要自殺,用頭不斷地往床頭撞。 我把雙手搭在他的肩膀上,我說:『我一直到你決定不要自殺的時候,我才放手。』我 記得我的手和他的身體都一直出汗,好久以後,他才答應不自殺。我說:『好了,好了, 那麼願你平安。』後來我們幫他裝義肢、給他一輛輪椅讓他自己開,他沒有手、沒有腳, 但很快樂地開著輪椅到處跑,他也不是天主教友。在樂生療養院有天主教的教堂與佛教

開啓宗教交流新觀念

一九七六年,馬神父擔任「天主教社會青年同工小組聯會」的輔導。一九七八年, 美國與台灣正式斷交,台灣的國際地位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但宗教團體並不氣餒,繼 續堅持著理想。這年,馬神父應羅光主教之邀創立亞洲宗教交談中心,擔任「天主教耶 穌會東南亞地區宗教交談工作小組」之執行秘書,籌劃了許多宗教交談的國際研習會。 一九八○年馬神父在耕莘文教院成立「宗教交談與合作委員會」,並訂出深具時代意義 的目標:

一、幫助耶穌會台灣區的會士及夥伴們,更深刻體認宗教交談與合作的時代重 要性及迫切需要。

二、培養對其它宗教信仰的尊重及信徒間的彼此接納、包容及學習,使大家真 誠的合作,促進人類大家庭的和平與幸福。

三、安排耶穌會台灣區的會士及夥伴們參訪教堂、精舍、寺院等道場及各宗教 團體的文化中心、教育與社會福利機構。

四、接待各宗教領袖及宗教團體人士參觀訪問耕莘文教院與其他耶穌會的活動 中心。

雖然,目標對象僅止於少數的耶穌會會士,尚未擴及一般天主教教友;交談的深度 上也還停留在建立友誼的初階,但比起兩千年來唯我獨尊的宗教觀可是跨出了一大步。 這些目標,至今依然迫切。同年,馬神父接獲教宗的聘書,擔任梵蒂岡宗教交談方面的 顧問,五年一聘,長達十五年。這方面的顧問全世界只有二十幾人,而馬神父是台灣唯 一的一位。在羅馬教廷的支持下,馬神父跑遍全亞洲,幾乎每個月都要出國,到印度、孟加拉、韓國、日本認識各國的宗教領導者,並定期和亞洲地區的主教們齊聚一堂討論 如何完成和平共融的理想,還有每年和另外二十幾位教廷的宗教交談顧問一起開會,這 般豐富的經驗大大開拓了馬神父的視野,他感受到愈來愈大的使命感。直到一九九二年 馬神父卸職前,一共完成了十二次亞洲地區的宗教研討會,所有文件都經由馬神父之手 而完成出版。若稱馬神父是台灣宗教交談的先鋒一點也不為過,他為天主教在台灣的宗 教交談打下基礎,並串聯起台灣宗教界與國際各宗教團體的合作契機。

一九八六年十月二十七日教宗在亞西西(Assisi)舉辦的世界祈禱日,耶穌會第三十 四屆大會中發布「我們的使命與宗教交談」(Our Mission and Interreligious Dialogue)文件: 「重要的是我們需在聖神內更加開放,使我們能和其他宗教的兄弟姊妹們精誠合作,『在 兄弟般的氣氛中彼此陪伴,一起實現天主要我們達成的目標。』」

其實這樣的宣言馬神父並不滿意,宗教交談並非只是友誼或社會服務,但「深刻的 交談」並非制定宣言的這些委員們都能了解的。雖不滿意,但可以接受,至少是個開始, 至少現在有一道所有耶穌會神父必須重視的宣言。然而大多數神父心裡都還沒有準備好。 而馬神父特殊的經驗,正可補足這方面的欠缺,而不只是學理,還需要時間來培養,以 及更多的交談與體驗。

 

 

 

 中華民國宗教與和平協進會的橋樑工作

馬神父非常推崇于斌主教在宗教交談的貢獻,于主教在一九四二年成立「中國宗教 徒聯誼會」,希望不同的宗教可以合作為社會作些事情,成員都是各宗教的領導人,一 年相聚一次,吃一頓飯,維持基本友誼,象徵意義較大。後來改名為「台灣宗教徒協會」, 實際的聯繫工作便交付在馬神父的肩上。他勤跑各地和各個宗教團體建立友誼,成為所 有宗教團體的共同朋友,也因此促成了一九九四年「中華民國宗教與和平協進會」(TCRP) 的成立。

TCRP 為國內最具規模的宗教合作團體,有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蘭 教、一貫道、天帝教、天德教、天理教、天地正教等,成員多為各團體的主要決策者, 實質的合作成果顯著。一九九五年起每年舉辦「宗教與和平生活營」,讓年輕人有機會 得以認識不同宗教,和不同宗教的人作朋友。一九九九年的九二一大地震,震醒了全台 灣的愛心,也激發出宗教合作的大能量,各宗教團體以最快的速度與最大的動員力深入 災區援救同胞。日本宗教與和平協進會(JCRP)也送來大筆捐款,協助 TCRP 得以成立 「陪伴連絡網」,以廣播節目與《陪伴》月刊作為各團體物資整合中心與災區實況報導 的工具,陪伴連絡網可說是國內最大規模的一次宗教合作,斡旋其中的馬神父扮演著關 鍵性的角色。

宗教交談不應該只是理論,也不僅於浮面的交談,或是玩得很開心的聯誼活動,而 是一個存在著深度、創造力的彼此認識、了解及相愛。馬神父深受天主教本篤會的 Dom Henri Le Saux, Swami Abhishiktananda 神父(1910~1973)的影響,他在印度生活、服務二 十六年的時間。他於 1969 年,梵二大公會議剛結束不久時,所寫的一篇長文,我有幸 於 12 年後,1981 年至印度訪問時拜讀,這文章深深地影響並鼓勵了我。以下為其中的一段」: 「我們必須學習,在我們自己的心靈深處,體驗到別的宗教信徒的最深宗教經驗。

不但如此,我們必須學習,把其他宗教信徒的經驗,轉化成自己的靈修經驗。同時,也 在他們內看到我們自己最深的宗教體驗。換言之,我們也須把自己開放給其他宗教的朋 友,使他們意識到我們最深的靈修經驗;同時,也在他們的心靈深處,看到我們最深的 靈修經驗,是與他們最深的靈修經驗契合的。」

第二篇是耶穌會前任總會長雅魯伯神父(Pedro Arrupe, S.J.)1980~1981 年於羅馬舉 辦的「依納爵靈修中心的依納爵領袖課程(Ignatian Courses of the Center of Ignatian Spirituality)」閉幕演講中的一段話:「在他人身上感受到自己,在自己身上感受到他人, 接納他人同時被他人接納,這是一個最完美的理想;特別是當我知道他人是天主的居所, 每個人都是天主的居所,而基督在每一個人內,在他內受苦,在他內愛,在他內等待著 我。」「天主在每一個人內,用祂的愛等待著我,這是一個我無法忽視的召喚,天主在 他人內接受我們對衪的愛。在我生命中臨在的每一個人超越地成為天主的一種臨在;而 我對他們的接受就隱微地成為我對天主的接受。

馬神父說:「宗教交談是什麼?是傳什麼好消息嗎?不是,是了解你周圍的每一個 人在你生命中的意義,你對他們都有一個特別的責任,要幫助他們知道他們可以得到的 幸福有這麼大。或許需要兩到三個世代之後才能實現吧,由愛來推動,讓所有的人都能 分享這個愛。『宗教交談』這幾個字或許要改,好像太簡單了,如果我們能更重視有深 度的宗教交談就太好了,剛開始我也覺得很難,但是後來我自己有了經驗,不但可以體 會他的信仰,而且更堅定了自己的信仰。不要想當一個信仰所有宗教的人,那是不可能 的。在自己的宗教團體裡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扮演上天給我們的恩惠。」

 

 

姓名:陳世賢
學歷:交通大學土木工程系
1993 現任:台東聖母醫院執行長 2007~至今 E-mail:sense.heaven@msa.hinet.net s00020@st-mary.org.tw

經歷:
• 「坪林茶業博物館」副館長,
1996~1998
• 「世界宗教博物館」教育推廣部主任,1999~2001
• 「台北縣石門國際風箏節」,2000~2002,台北縣政府
• 《陪伴月刊-各宗教團體關懷九二一地震》主編,
2000~2001,中華民國宗教

與和平協進會
• 「康泰醫療教育基金會」會訊主編,
2001~2005
• 「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總編輯,2002~2009
• 「過化存神-聖蹟亭特展」展場規劃,2004,台北市客家藝文中心 • 「金瓜石黃金博物館」、「環境教育館」展場規劃,2004
• 「北客流-台北客家故事」展場規劃,2006,台北縣客家文化園區 • 「尊榮蹟痕-文字生與死」展場規劃,2007,台北縣客家文化園區 • 「台東聖母醫院院史館」總策劃,2013
• 「培質院院史館」總策劃,2013

電視編劇:

• 台視,【法醫奇案】,1997
• 台視,【台灣變色龍】等十餘部單元劇,1997 • 民視,【大輪迴】,1998

著作:

  • 《心領神會-體驗世界宗教博物館》2001,世界宗教博物館

  • FUN 風箏》,2002,木馬出版社

  • 《一生守候-30 則健保小故事》,2004,全民健康保險局監理委員會

  • 《台灣乳癌病友協會十週年專刊》,2006,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

  • 《尊榮跡痕-文字生與死》,2007,台北縣客家文化園區

  • 《你的耶穌我的佛陀-深刻的宗教交談》,2007,光啓文化

  • 《若瑟醫院的老爹-松喬神父》,2008,若瑟醫院

  • 《真愛烘焙坊-台東聖母醫院的故事》,2010

  • 《醫在雲林》,2010,雲林縣醫師公會

  • Taiwan Lambarné-The Stories of Taitung St. Marys Hospital》,

    2011,台東聖母醫院

  • 《真愛烘焙坊 2-不只是醫院》,2012,台東聖母醫院

  • 《台灣糖尿病權威-林瑞祥教授傳》,2014,台東聖母醫院

  • 《宗教與和平 20 年》,2014,中華民國宗教與和平協進會

  • Your Juses! My Buddha!》,2014,中華民國宗教與和平協進會

    專長:

    整合行銷、創意、編劇、電影、人文藝術、宗教交談、博物館。曾於雲林科技大學、 勞委會、青輔會等授課「創意編導」課程,並擔任「健康九九網站」創意衛教顧問、台 東縣部落社區營造輔導老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