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屆宗教與和平生活營專刊
點我下載pdf
在一個越來越小的世界中,不同宗教信徒間的對話和友誼越來越重要,因此教宗方濟各強調相遇文化。由中華民國宗教與和平協進會主辦的「宗教與和平生活營」8月17日在一貫道台南玉山寶光聖堂展開為期3天的交流,近10個不同宗教代表不分彼此喜樂共融,不但展現宗教無界的豐富,更是教宗相遇文化的落實
神讓夫妻有尊嚴地一起生活 天主教非常重視婚姻,兩位天主教教友在教堂舉行婚禮是聖事,新人要活出永恆愛情的盟約,而盟約的愛情是忠誠、服務、和順服,婚姻要到死亡才結束。愛可不是被沖昏頭的玩笑,然而現代社會的離婚急速攀升,教會該如何因應呢?天主教聖言會家庭服務組謝美君講師分享了天主教的「婚前輔導」,如何幫助新人重新省視「為何要在一起?」婚後,天主教還成立了「普世夫婦懇談會」,由神父或修女陪同夫妻,從另外的角度來協助解決家庭問題,是神讓夫妻彼此有尊嚴地一起生活。神父在講道中常對新郎說,他必須使新娘更為女人。神父也會對新娘說,他必須使新郎更為男人。 「當然,宣教士是很重要的,」統一教張貴成會長曾經為了「原罪」的解釋,進出許多教會和團契,直到在統一教才得到了解答。儘管有人批評統一教是亂點鴛鴦譜的宗教,但張貴成看到的卻是「愛」。他認為透過祝福,用愛可以解開原罪。宣教五年後,他成為第一對被祝福為「神聖婚姻」的華人。憶起當初被祝福時,他的另一半原有兩個華人可以選擇,但是她不想以自我為中心,完全相信文鮮明牧師給她的決定,欣然接受一切安排。每天,他們在神的面前彼此敬拜、擁抱。後來有了孩子,孩子也跟著他們在神的面前一起敬拜,孩子再向父母敬拜、彼此擁抱。 張貴成說:「我們夫婦滿心感謝,為了愛而努力。我把妻子和孩子當作神一樣侍奉,我的家庭在神的愛裡面成長。」 沒有成為典範,我怎麼當牧師? 至於基督教連嫦美牧師的家庭又是另一種類型,她目前在長老教會總會負責「幸福家庭主日」,可是過去的她並不幸福。她在30歲進神學院,認識了後來的先生,兩人結婚,育有一子。後來先生成為傳教者,她便追隨先生,順服地當個牧師娘。沒想到婚後三年,先生外遇,她離婚了。她怎麼也想不到離婚會發生在牧者身上。牧者沒有成為典範,怎麼當牧師?神拋棄她了嗎?難道她不值得被愛嗎? 連嫦美說:「疑惑的我和上帝爭執,我禱告,期待有另一半,但神不是這樣帶領我。」 她發現除了有妻有夫有子的傳統家庭以外,還有許多「非典型的家庭」,單親家庭、隔代家庭、異國家庭,難道他們就不能夠擁有幸福嗎? 連嫦美說:「有另一半是恩典,如果他願意和你一起過。如果沒有,難道我們就活不下去了嗎?幸福家庭是根源於我與神的關係,神的愛包圍了我。我重新省視我與神的關係。」她終於走出了離婚的陰影,她順服地接受神的安排,即使是她從小最害怕的上台演講。 連嫦美說:「能當牧師不是我決定的,除非神應許。哪個教會會聘離婚的牧師?教會請我去,我第一個會說我是單親的媽媽。竟有教會接納我。怎麼可能?我覺得我沒有資格。我就是順服。」 在神的面前不用自卑。教會無條件的包容讓她感動,而當教友拿來第一把初熟的龍眼奉獻給牧者時,連嫦美更加感受到神恩。「我享受了這麼多愛,卻還在向上帝討愛,因為我從前只以為是一個男人來愛才是被愛。我現在很快樂。但不是說單親很快樂,我鼓勵每一個人都能追求屬於自己的幸福。上帝的念頭卡高人的念頭。」 修行人,修的是自己,不是別人 佛教對婚姻的看法,婚姻是一種緣份的結合與延續,緣份有善緣,也有逆緣,或有緣無份、或有份無緣,充滿了太多的變數與不穩定性,所以要認清愛慾的來源以及婚姻的本質,以智慧來建立,以慈悲來維持,在家修行。 法明寺住持明光法師分享了一則佛經的故事。有位富人的第七個媳婦「玉耶」,長得漂亮身材又好,可是個性驕縱散漫,搞得全家糾紛不斷雞犬不寧。富人只好請佛陀來家裡幫忙開導玉耶。佛陀來了,所有的人都出來迎接,只有玉耶躲在門後不敢出來。忽然,佛陀全身放出萬道金光,照得牆壁透明如玻璃,玉耶無從躲藏只好出來面對。佛陀心平氣和地說:「玉耶,女人光是容貌皎美,不算美人,有什麼值得驕傲呢?而心行端正,有貞靜幽嫻的女德,才會受人尊敬,才算是美人。長得漂亮可以誘惑愚人,好身材適合作他人的玩物,也不算很好。況且青春美貌都是短暫不實的東西,又有什麼好驕傲的?」佛陀又講了女人的十種業障、三種缺陷,字字句句都重擊玉耶的心。玉耶軟化了,她請問佛陀怎麼做個好妻子?佛陀因此講了五種態度:敬愛丈夫要像父母愛護子女、像臣子恭敬君王、像婢女侍奉主人,不道長短是非……永無二心。還要「行五善、去四惡」:早起晚睡、被罵要忍、做好家事、美食先敬奉丈夫、願丈夫長壽、常記得丈夫的好……。 確實,有這樣的妻子,一家和樂應該沒有問題。可是在女權高漲的現代社會,那個女人會願意將丈夫視為君王,自己當婢女一樣去侍奉?生活營的學員不禁提出疑問。 我倒是好奇,如果有人問佛陀怎麼做個好丈夫,佛陀會怎麼回答?佛陀會不會要先生將妻子視為女王去侍奉?聖經說:「你們當中最大的,應該作你們的僕役。」(瑪二三11)。「凡你們對我這些最小兄弟中的一個所做的,就是對我做的。」這不就是「僕人精神」嗎?對最小弟兄都應該服務了,更何況曾經承諾相知相守的另一半?修行人,修的是自己,不是別人。 人的靈魂是天主的燈 人與自己的關係在於修行,人與人的關係建立在奉獻,人與神的關係呢?許多人是開始於神蹟,尤其是生死交關之際。天帝教的蘇光昊和許敏鄰伉儷便是因「原靈醫治凡靈」才救回性命,從此踏入修行之門。許敏鄰分享了婆媳相處之道,她笑說第一次看到兒子帶女朋友回家,馬上的反應就是這個女人要來搶我的兒子。許敏鄰說:「小女生剛進家門時連笑都不會,什麼事都不懂也不會做。該怎麼辦呢?我不能要求別人和我一樣。我是開導師(天帝教神職人員),我應該要把自己的角色做好。」懷抱著歡喜心,許敏鄰開始每天煮飯給兒子和媳婦吃,把媳婦當自己的女兒一樣疼,讓媳婦有成長學習的時間。丈母娘以身作則,媳婦潛移默化,不久後,媳婦慢慢融入新家,如今也分擔了許多家事,闔家融融。 某學員說:「情人因誤解而結合,因瞭解而分開。宗教因誤解而分開,卻因瞭解而能共處。」這些以愛作見證的跨宗教對話內容,讓所有學員在不同宗教中看到神的存在。拉比思科卡在他與教宗的對話序文中提到:「真正的對話,是具有思考能力的人類的生命重心,它促使每個人都試著去認識並瞭解與他交談的對象。」、「人的靈魂是天主的燈,探照肺腑的一切隱秘。這句話最深刻的涵義是:與人對話是為了讓自己的靈魂與另一個人更接近,以顯露並探照自己的內心。」
教宗聖方濟曾說過這麼一段話:「我們真的不願與人對話嗎?我不這麼認為。我認為那是因為我們放不下阻礙我們與人對話的身段:霸道、不懂得聆聽、挑釁的言辭、成見,諸如此類的心態。」 宗教交談的目的是什麼?台灣宗教交談的先驅馬天賜神父(Fr. Poulet Mathis,1927~2010)是這麼說的:「宗教交談是什麼?是傳什麼好消息嗎?不是,是了解你周圍的每一個人在你生命中的意義,你對他們都有一個特別的責任,要幫助他們知道他們可以得到的幸福有這麼大。由愛來推動,讓所有的人都能分享這個愛。」 2005年8月下旬,第16屆宗教與和平生活營由佛教主辦,包括十幾個不同宗教、60多人齊聚新北市樹林海明寺展開三天兩夜的交流。此次活動主題是「信仰與生活」,討論信仰對於人與人、人與神、人與家庭的影響,延伸至夫妻相處之道、親子關係、婆媳問題等,並實地參訪了樹林耶穌聖心堂、天道學院、一貫道忠恕道場、鎮南宮及濟安宮。尤其是天道學院更是宗教與和平協進會成立20年以來第一次到訪。天道幾乎全體動員,有些道親甚至遠從台南北上,將午宴用的所有食材、食具、桌椅,以大車換小車、小車換推車,運進長達數百公尺的狹窄巷弄,只為了在道場設宴歡迎所有學員。這份誠心猶如印度教所言:「像迎接神一樣來迎接客人。」 由愛來推動幸福 愛是什麼?是慈悲?是奉獻?是犧牲?還是近乎幻想的真理?「愛」儘管各宗教的定義不盡相同,卻是「異中求同」的基礎,不過也有些把愛掛在嘴上、假藉宗教之名進行屠殺、奴役和破壞。猶太教拉比思科卡(Abraham Skorka)嚴厲地說:「當人以神之名去進行殺戮時,所造成的毀壞更大,因為這種殘忍的罪行與對人性尊嚴的摧殘,將會破壞人對信仰的開放,這種廣義的信仰是相信人在世上應該和平共處。」 而幸福又是什麼?誰的幸福才是幸福?要不要Google一下?查得到嗎?就像我們對於不了解的宗教也Google一下,你會發現網路上正反意見都有,即使是五大宗教受到批評的也不少。究竟誰對誰錯?會不會我們看到的都只是片面的經驗?沒有實際相處,誰有資格去審判任何人呢? 此次特地前來參加生活營開幕典禮的美國在台協會高雄分處處長杜維浩(Robert C. DeWitt),19歲時曾以摩門教(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長老的身份來台灣傳教兩年,也是第一次遇見了未來的太太。沒想到40年後,他奉派為美國駐台代表,重回台灣。杜維浩笑說:「這就是台灣人說的緣分。」年輕時的他剛到台灣就生了一場大病,半夜突然發高燒,鄉下叫不到計程車,當時一位在會院服務的弟兄便背著他跑到鎮上掛急診才救回一命。杜維浩說:「這位弟兄姓李,個頭很小的中年人。他背著185公分的我,跑了好遠,沒有他就沒有現在的我。」如今重返台灣,杜維浩第一件事便想再去找李弟兄。好不容易在過去服務的嘉義分會找到了早年的通訊錄,他依電話號碼撥了過去,心裡卻十分忐忑,40年不見了,這電話號碼還有人用嗎?李弟兄還活著嗎?如果還活著,現在至少90歲了。電話一接通,只聽到話筒裡「喂」的一聲,兩人馬上認出彼此的聲音,都哽咽了。而後兩人相約見面,相擁而泣,談起過往,憶及已逝親友,又哭了一回。臨別前,兩人一起低頭禱告,感謝天父的慈愛。 死後有靈嗎?普渡有用嗎? 這是有信仰的愛。這種愛有一種超越,超越了種族、語言、文字、時間、空間,甚至陰陽兩界。生活營活動期間時值農曆七月,有人說「鬼月」、「教孝月」,民間普遍在農曆七月舉行普渡,這對於不同信仰者或許視為無稽,各自有各自的解讀。確實,死後有靈嗎?普渡有用嗎?天道學院院長洪禎甫跟我講了一個很私密的故事。他是讀書人,初時對於超薦拔度這些冥冥之事也不甚了了。有一次,仙佛藉由沙盤鸞筆與洪禎甫已逝的父母溝通。洪禎甫的母親「洪麥」,訓文中所寫的卻是「林麥」,而洪父靈體稱呼洪母卻是「洪林麥」。洪禎甫簡直不敢置信,他說母親本姓「林」,是童養媳,身分證登記的名字是「洪麥」,父親和親友也叫她「洪麥」。而這些事情洪禎甫從未告訴過任何人。 洪禎甫說:「天不能言、地不能語,藉人有形之機,應仙佛無形之靈。上天有上天的規矩,我們辦超薦拔度,有沒有渡到人,有沒有送到位,一點也騙不了人。」 教宗聖方濟在與猶太教思科卡拉比討論「不可知論者」(agnostic)時,引伸他從聖經所學得的:「每個人都是天主的肖像,不管他是否相信天主。從這一點來說,每個人都有許多美德、優點、以及自己的長處。如果他有什麼弱點,就像我也有,我們可以互相分享來幫助彼此克服缺點。」敬其所異,愛其所同,所以教宗特別重視宗教交談。
這是兩年前與丁神父在一起的相片,他巡迴全國為預備開台的天主教網路電視台廣宣。他還很健康,講起話來幽默風趣,風度翩翩,大家都搶著要和神父合照。 我最常想起他的有兩件事情:一是丁神父與崔苔菁的感情。崔苔菁是當年的「一代豔姬」,宛如現在的麥當娜,她曾爆料兩人的往日情:「當年丁神父還是修士,他指導我唱歌,我問他,你確定要做神父了嗎?沒想到他回答我:『男女的情愛是很誘惑的,但我做神父可以愛所有人。』」一口拒絕了。」她們成為一輩子的好朋友。 另一件事是他在宗教交談的經驗。丁神父在台灣的第一次閉靜,因為身上沒錢,也不想麻煩大家,便決定沿著中橫慢慢走、靜心欣賞台灣的美。五十年前的中橫極為偏僻,天祥的祥德寺的地皎法師收留神父過夜,免費供神父吃住,他們分享彼此信仰的經驗,建立了深刻友誼。他在「你的耶穌我的佛陀」新書發表會時,鼓勵我好好作不同信仰之間的橋樑。 謝謝丁神父,你回天堂了,你的許多好朋友:馬天賜神父、聖嚴法師都等著和你好好聊天呢。希望有一天,我也能在另一個世界再與你見面。
Sense Chen from Taiwan meets Pope Francis in General Audience.JPG 金剛經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然而我經常作夢,夢中有我的夢想,我期待美夢成真。今年十月,我竟然有機會到梵蒂岡面見教宗,此事對於我這個小小佛教徒而言,簡直不可思議!故事要從去年的三個夢說起。 第一個夢。夢中,天主高舉一塊好大的麵餅,感覺就像主持彌撒,祂擘開一片給我。我知道我沒有受洗不該接受,主教卻示意這是天主給的,應該接受。我吃了,內心激動不已。 第二個夢發生在三月底,新聞報導教宗方濟各(Pope Francis)就任後,頻頻打破慣例,不僅為女囚與穆斯林囚犯濯足,更在主持復活節活動時說要為穆斯林祈禱,要加強「跨宗教的交談」。我在夢中寫了一封信給花蓮教區黃兆明主教談及此事,主教隨即召開會議,並寫下未來宗教交談的優先順序:1.海峽兩岸間的宗教和平交流。2.台灣與梵蒂岡間的聯繫。3.國內的跨宗教對談與合作。甚至具體規劃了執行細節。夢境如此清晰,夢醒後,我馬上寫信給主教。隔天,主教團寄來一封信,表示大陸中國宗教界和平委員會邀請台灣五大宗教組成參訪團前往大陸訪問(一個宗教兩位代表)。 我既驚且喜,夢中訊息的回應竟如此快速。我主動向負責宗教交談的鍾安住主教請纓,若有機會可否讓我一起參加。沒想到主教真的同意了,我成為台灣天主教唯二的代表之一。 第三個夢是我與教宗見面。夢中的我知道時間有限,我緊握著教宗的手不停講話,恨不能將台灣二十年來的宗教交談經驗一口氣說完。教宗笑容滿面的看著我。夢醒後,我便清楚了,我會去梵蒂岡,而且我會見到教宗。 話雖如此,怎麼去?去找誰?做什麼?況且要和教宗握到手應該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吧? 天主在考驗我們的決心 2014年剛好是中華民國宗教與和平協進會(TCRP)成立20週年,也是梵蒂岡宗座宗教交談委員會(PCID)成立50週年,而馬天賜神父是PCID委員,又是TCRP創會的首任理事長,協進會便計劃由台灣十三個不同宗教組成代表團前往梵蒂岡進行訪問。美夢彷彿即將成真,雖然我不見得能去,但我也與幾位跨宗教夥伴合力準備要送給梵蒂岡的禮物,包括記錄了台灣宗教交談經驗的專書「宗教與和平20年」以及馬天賜神父的英文傳記「Your Jesus! My Buddha!」。 然而,朝聖計劃並不如想像中順利,幾經波折,理事長決定暫時取消。 取消?我簡直不敢相信。教廷都已經回函歡迎台灣的宗教代表了,而我們竟然不去了?數日後,秘書長緊急召開會議,她只約了五個人,包括天主教鮑霖神父和天帝教的光弘開導師和我。光弘直言:「說取消,其實很容易,但是要成就一件事,很難。一輩子能有幾個二十年?說不定這是天主在考驗我們的決心。」光弘拿出一張他與馬天賜神父二十年前的合照,他說當他在整理房間再看到這張相片時,就決定一定要帶著馬神父回去梵蒂岡了。光弘說:「我已經報名參加去歐洲的旅行團,參訪教廷委員會的那天我們的團剛好在梵蒂岡,我可以脫隊。總之,當天我一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