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情告白

懷念丁松筠神父

這是兩年前與丁神父在一起的相片,他巡迴全國為預備開台的天主教網路電視台廣宣。他還很健康,講起話來幽默風趣,風度翩翩,大家都搶著要和神父合照。 我最常想起他的有兩件事情:一是丁神父與崔苔菁的感情。崔苔菁是當年的「一代豔姬」,宛如現在的麥當娜,她曾爆料兩人的往日情:「當年丁神父還是修士,他指導我唱歌,我問他,你確定要做神父了嗎?沒想到他回答我:『男女的情愛是很誘惑的,但我做神父可以愛所有人。』」一口拒絕了。」她們成為一輩子的好朋友。 另一件事是他在宗教交談的經驗。丁神父在台灣的第一次閉靜,因為身上沒錢,也不想麻煩大家,便決定沿著中橫慢慢走、靜心欣賞台灣的美。五十年前的中橫極為偏僻,天祥的祥德寺的地皎法師收留神父過夜,免費供神父吃住,他們分享彼此信仰的經驗,建立了深刻友誼。他在「你的耶穌我的佛陀」新書發表會時,鼓勵我好好作不同信仰之間的橋樑。 謝謝丁神父,你回天堂了,你的許多好朋友:馬天賜神父、聖嚴法師都等著和你好好聊天呢。希望有一天,我也能在另一個世界再與你見面。

一名佛教徒在梵蒂岡的夢幻旅程1

 Sense Chen from Taiwan meets Pope Francis in General Audience.JPG   金剛經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然而我經常作夢,夢中有我的夢想,我期待美夢成真。今年十月,我竟然有機會到梵蒂岡面見教宗,此事對於我這個小小佛教徒而言,簡直不可思議!故事要從去年的三個夢說起。 第一個夢。夢中,天主高舉一塊好大的麵餅,感覺就像主持彌撒,祂擘開一片給我。我知道我沒有受洗不該接受,主教卻示意這是天主給的,應該接受。我吃了,內心激動不已。 第二個夢發生在三月底,新聞報導教宗方濟各(Pope Francis)就任後,頻頻打破慣例,不僅為女囚與穆斯林囚犯濯足,更在主持復活節活動時說要為穆斯林祈禱,要加強「跨宗教的交談」。我在夢中寫了一封信給花蓮教區黃兆明主教談及此事,主教隨即召開會議,並寫下未來宗教交談的優先順序:1.海峽兩岸間的宗教和平交流。2.台灣與梵蒂岡間的聯繫。3.國內的跨宗教對談與合作。甚至具體規劃了執行細節。夢境如此清晰,夢醒後,我馬上寫信給主教。隔天,主教團寄來一封信,表示大陸中國宗教界和平委員會邀請台灣五大宗教組成參訪團前往大陸訪問(一個宗教兩位代表)。 我既驚且喜,夢中訊息的回應竟如此快速。我主動向負責宗教交談的鍾安住主教請纓,若有機會可否讓我一起參加。沒想到主教真的同意了,我成為台灣天主教唯二的代表之一。 第三個夢是我與教宗見面。夢中的我知道時間有限,我緊握著教宗的手不停講話,恨不能將台灣二十年來的宗教交談經驗一口氣說完。教宗笑容滿面的看著我。夢醒後,我便清楚了,我會去梵蒂岡,而且我會見到教宗。 話雖如此,怎麼去?去找誰?做什麼?況且要和教宗握到手應該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吧?   天主在考驗我們的決心 2014年剛好是中華民國宗教與和平協進會(TCRP)成立20週年,也是梵蒂岡宗座宗教交談委員會(PCID)成立50週年,而馬天賜神父是PCID委員,又是TCRP創會的首任理事長,協進會便計劃由台灣十三個不同宗教組成代表團前往梵蒂岡進行訪問。美夢彷彿即將成真,雖然我不見得能去,但我也與幾位跨宗教夥伴合力準備要送給梵蒂岡的禮物,包括記錄了台灣宗教交談經驗的專書「宗教與和平20年」以及馬天賜神父的英文傳記「Your Jesus! My Buddha!」。 然而,朝聖計劃並不如想像中順利,幾經波折,理事長決定暫時取消。 取消?我簡直不敢相信。教廷都已經回函歡迎台灣的宗教代表了,而我們竟然不去了?數日後,秘書長緊急召開會議,她只約了五個人,包括天主教鮑霖神父和天帝教的光弘開導師和我。光弘直言:「說取消,其實很容易,但是要成就一件事,很難。一輩子能有幾個二十年?說不定這是天主在考驗我們的決心。」光弘拿出一張他與馬天賜神父二十年前的合照,他說當他在整理房間再看到這張相片時,就決定一定要帶著馬神父回去梵蒂岡了。光弘說:「我已經報名參加去歐洲的旅行團,參訪教廷委員會的那天我們的團剛好在梵蒂岡,我可以脫隊。總之,當天我一定到。」

今天的台灣絕對不是1976年的台灣

這是一篇四十年前來到台灣傳教的摩門教長老的真情告白。如今他是美國派駐在台灣的高級官員。原本我只是想邀他來參加這場不同宗教人士的聚會,沒想到他花了好幾個星期,很認真地準備了這篇正式講稿。他回憶過去,他感謝台灣,期勉台灣。台灣擁有許多國家根本無法想像的宗教自由,台灣的「宗教奇蹟」是未來可以讓不同國家學習的榜樣。 今天, 我以美國在臺協會高雄分處杜維浩處長的身分跟你們談話, 但是如果我們是在40年前碰面, 我一定是以杜長老, 一位年輕, 又比現在帥氣的摩門教傳教士的身分與您們談話。  今天的台灣絕對不是1976年的台灣。在台灣有太多的美好和正面的改變。  很幸運的是,沒有改變的是溫暖和有善的台灣人民。  當一位傳教士, 我每天都親眼目睹它的發生。  有我們見到的人,他們雖然對宗教不感興趣, 他們仍然請我們到家裡, 請我們喝東西, 也很客氣的聽我們說話。 在那個年代台灣是比較貧窮的, 但每個家庭都會請我一杯熱茶。家境較好的家庭會叫小孩去街上買一瓶冰的黑松汽水給我喝。  當時沒有美國的速食店, 沒有便利商店 (想像看看, 台灣沒有便利商店的情景) , 沒有捷運, 沒有高鐵, 沒有家樂福,沒有好市多。 汽車是非常稀少, 

惡水上的大橋 —馬天賜神父與台灣宗教交談的發展

我是一名佛教徒,但是我有許多天主教的好朋友,尤其是天主教馬天賜神父,他是 一名法國神父,在台服務超過五十年,最為人所熟知與懷念的是他開啓了許多團體和個 人在宗教交談與合作領域的契機。 馬天賜神父(1927~2010)法國人,耶穌會神父,1959 年來台服務,主要在耕莘文 教院負責「宗教交談」的工作。 馬神父在十八歲那年進入耶穌會,做了第一次三十天的神操。耶穌會希望培養他成 為一名科學家,以後到天津教理化等學科。升為神父之後,訓練完成的最後一年,因大 陸局勢動盪,無法前往,於是被派到菲律賓馬尼拉的一所醫院實習。 馬神父說:「我是個有福的人,被派到醫院作輔導神父,幾乎每天陪伴一個臨終病 人死亡。幫助他到最後一分鐘,體驗人在離開這個世界時,應該要有怎麼的態度,這是 不能不學習的課題。我和一位菲律賓神父住同一個房間,他跟醫院的人說如果夜裡有事 就去找馬神父。他自己白天已經太忙了。結果每天晚上都有人來找我,也有很健康的人。 我就陪他,為他祈禱,希望病人離開世界的時候能得到永恆的幸福。有人說他不願意成 為天主教教友,他說這不是他的信仰。我尊重他,給他祝福就好了。彼此尊重是宗教的 基本態度。我有一次很深刻的經驗,有一個病人開刀失敗,我便到開刀房去為他祈禱, 他不是天主教教友,已經不能講話,沒有希望了。呵,那個病人對我笑,一小時後他離開人間。醫生這才發現有宗教信仰的人在醫院可以做的事,他們告訴我說:『我們需要 你』。我相信無論哪一個宗教的人都應該要有這樣的能力,假如我們真的相信宗教教給 我們的道理,每個人都要重視自己的信仰。」 結束了十五年完整的神父訓練,馬神父被派到台灣。當時正值八二三砲戰,台灣和 大陸的局勢非常緊張。馬神父在基隆上岸,隨即被接到新竹尖石的華語學院,學習中文, 慢慢適應台灣的環境。經過二十年的等待,馬神父終於來到中國人的土地。 他一直認為要在當地傳教,一定要融入當地的生活。而教堂的正對面有一間小廟, 他便主動登門拜訪。他很客氣地自我介紹他是對面教堂的神父,希望多認識台灣民間信 仰。廟方也很熱情地接待他,並為他解釋每個儀式的內在涵意。馬神父覺得獲益匪淺,